协同·融合·跨越
协同·融合·跨越
2022年第五届华中心血管病大会护理论坛圆满召开
2022年7月8日至7月10日,第五届华中心血管病大会(2022 C4)在线上云端如期举办,此次大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主办。大会继续秉承“规范·质量·创新·提升”服务宗旨,以“协同·融合·跨越”为主题,特设护理论坛,围绕近年来护理各专业团体标准、指南、规范及心血管研究前沿热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学术交流。
砥砺前行担使命,云端相聚话“初心”。本次护理论坛开幕式由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主任杨巧芳教授主持。会议特邀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吴欣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庆印教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亚平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周郁秋教授、北京医院蔡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辰教授、北京医院王蕾教授、北京大学李明子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冯毕龙教授、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徐晖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纪妹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高艳玲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宋葆云教授、张红梅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杨巧芳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于漫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赵文利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张媛媛教授、泰国清迈大学李婷博士、湘雅医学院护理学院张杰博士等众多护理专家共同出席,通过“主题演讲、博士论坛、静疗专场、科普传递”四个版块以多种形式阐述了当下护理研究的热点、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实现了基础与临床交织,经典与新意荟萃,让学术之花在夏日精彩绽放。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程兆云教授致开幕辞,程院长指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开诊四年多来,已逐渐成为提速提质健康中原建设、打造心血管医学高地的重要支撑,这些发展离不开一支有责任、业务强、敢担当的护理队伍。希望大家在此次会议中博采学术、增进交流、开拓视野、收获友谊,共同提升华中地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
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党委书记邵凤民教授讲话,邵书记提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积极融入健康中国战略,站位国家医改大局,全面引入“阜外”品牌、技术与管理,着力建设立足河南、服务中原、辐射华中、全国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希望广大护理同仁开展多角度畅谈,集成各方力量和智慧,进一步提高我省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为推进健康中原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论护理前沿,绘发展蓝图
主题演讲版块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张辰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宋葆云教授、张红梅教授担任主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北京协和医院吴欣娟理事长首先发声,她以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制度为蓝本,对北京协和医院护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护理制度进行了详细讲述和系统梳理,旨在引导广大护理人员秉持职业操守,切实履行岗位职责,严格落实护理核心制度,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有效提升医院护理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四级调研员张小燕深入解读了“十四五”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她指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创造了新条件,带来了新机遇。希望在省卫健委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国家“十四五”的要求,结合河南实际,制定我省切实可行的“十四五”规划,力争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河南人民健康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庆印教授站在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高度,紧密结合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现状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借鉴欧美英等发达国家专科护士培养的先进经验,对专科护士提出殷切希望:深耕心血管专业,基于护理去掌握更多的机械辅助技术;依据疾病的种类或严重的程度进行分层,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掌握信息化的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亚平教授分享了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团体标准的内容,详细讲解了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过程中的护理关键环节,使护理同仁更充分地了解标准中精简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提高了临床护士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性以及患者的治疗有效性。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李明子教授带来了冠心病糖尿病共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管理模式,她讲到STEP是一种结构化的教育模式,是针对患者的治疗和心理需求,考虑患者的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筛选重要的健康教育内容,要有计划、分等级的对患者进行教育。她的讲授为护理人员今后健康教育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思路。
行理论深耕,谋学科未来
博士论坛由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徐晖教授主持。首先,泰国清迈大学李婷博士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学对建构主义扎根理论进行分析,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管理侧重于症状改善和改变生活方式,心脏康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预措施。
近年来我们受到疫情的影响,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湘雅医学院护理学院张杰博士聚焦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新冠肺炎患者等弱势群体,紧扣了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人群来开展系列的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周郁秋教授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宋葆云教授对两位博士的分享做了精彩点评。在线上,周教授与李婷博士针对建构主义的扎根理论研究和我们普通扎根理论研究的区别进行了深入探讨。她指出,今天两位博士的分享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使我们获益良多。一系列的比较规范的研究方法介绍,为广大护理同仁开阔了新视野,有很强的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宋教授从临床护理的视角对两位博士的课题谈了自己的体会,并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对护理人员科研选题、论文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她对护理论坛主席杨巧芳教授设置这样一个博士论坛表示感谢,能够让博士从她们的视角来谈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护理,从护理专业来发掘我们值得研究的热点和问题,意义深远。
谈护理理念,护人类健康
静疗专场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纪妹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高艳玲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于漫教授主持。首先,北京医院蔡虻教授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和预防要点进行解读,详细讲解了导管相关感染的现状、血流感染发生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诊断标准以及置管前、中、后的感染预防要点,她提出,要弥合感控与临床实践知识壁垒和鸿沟,加强协作,规范实践,不断提升质量与安全。
北京医院王蕾教授通过对血管通路装置的计划、穿刺部位的选择、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血管通路的保护方法、消毒液的选择以及如何预防血栓感染等并发症等内容的讲述,带领大家对2021版INS指南更新的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标“患者安全”践行静疗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冯毕龙教授从无针接头的种类及使用的要求、血管通路装置不同的固定方式对导管的影响、冲封管的意义及方法、敷料更换的时机四个重要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为临床护士作出最优选择提供了依据,保证了护理安全。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杨巧芳教授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针对性强,突出了实用性,她用一系列典型案例将如何预防、识别、处理血管通路装置并发症娓娓道来,并指出护理工作者不仅要能置管、会置管,还要懂维护,善管理。杨教授的授课细致入微,对临床静脉治疗护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让我们受益颇深。
河南省人民医院赵文利教授详细介绍了2021版INS-输液治疗指南的标准概述、新增内容、重命名标准和更新标准。她强调新的指南更加关注团队协作、执业人员的评估与能力、更加关注应用新技术降低患者痛苦、也更加关注操作的细节,护理人员要积极落实指南,更好地保证患者安全。
静脉治疗是一项侵入性操作,目前处于发展与风险并存的阶段,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张媛媛教授从五个方面带领大家了解了患者安全与临床安全的重要性,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要以规范的标准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专业技能,获得社会信任,促进专业发展,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本次华中心血管病大会护理分论坛特设“科普传递”版块,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临床护理专家从临床实践出发,进行临床案例分享,通过多团队、多学科、多角度的思想交流碰撞,向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普及专科护理知识,拓展临床护理思维,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受到了各位嘉宾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护理论坛闭幕式由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张林虹教授主持。张教授对与会学者、院校代表和广大护理同仁再次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也为护理科普传递版块的成功尝试表示肯定,希望大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今后的心血管护理专业方面进行更广泛、更紧密地交流学习,共同进步。也希望各位护理同仁通过此次大会,学有所获,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升心血管疾病护理技术和能力、共同努力,为健康河南、健康华中、健康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群贤毕至,百家争鸣。第五届华中心血管病大会护理分论坛延续了往届的精彩,各位专家分享了科学的管理理念、最新的指南和共识、丰富的临床案例,带来了一场学术上的饕餮盛宴,为护理发展提供了诸多崭新的思路。本次大会采用线上线下多点互联的组织形式,线上直播共计8.58万人观看,成功筑建了心血管护理学术交流的强大阵地。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促进广大护理同仁对心血管疾病救治和患者管理领域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推动心血管领域学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衷心祝愿在华中心血管病大会护理论坛搭建的学术平台,能够加快促进多学科交流融合,一届届办出特色、铸就品牌,为河南心血管护理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举目已觉青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在这个如火的七月,让我们护理人携手共进,向健康中国勇毅笃行!
供稿 车晓丽 汤笑 朱莉 马凌燕
审稿 蒿若楠
美编 朱贺变

扫描二维码,可用手机阅读此文章